●着力构建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科技赋能、保护优先的发展新格局,推动全省文旅产业能级不断跃升、品牌影响显著扩大、惠民实效持续增强
●文化为魂,就是要活化历史文脉、铸就精神内核;旅游为体,就是要拓展转化路径、构建多元载体;科技赋能,就是要创新表达方式、升级体验感受;保护优先,就是要筑牢发展根基、守护生态价值
三苏祠、翠云廊、三星堆……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文化旅游资源赞誉有加,对四川文化和旅游发展高度重视、寄予厚望,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赋予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重大任务,要求充分绽放独特的自然生态之美、多彩人文之韵,谱写美丽中国的四川篇章。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全省上下要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着力构建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科技赋能、保护优先的发展新格局,推动全省文旅产业能级不断跃升、品牌影响显著扩大、惠民实效持续增强,为新时代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2024年5月17日,全国旅游发展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党中央首次以旅游发展为主题召开的重要会议,标志着旅游工作在国家战略层面被提升至新高度。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其中明确提出要“让旅游业更好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为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随后从2024年5月至202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密集深入全国多个省份考察,多次对文旅融合发展作出重要指示,精准聚焦、系统布局,形成了清晰的核心方向与实践路径。
聚焦核心目标——产业兴旺与民生福祉。无论地域特色如何、发展路径如何,习近平总书记的所有指示最终都指向两个根本性目标:产业兴旺、民生福祉。产业兴旺,即通过文旅深度融合,培育壮大具有强大带动力和竞争力的支柱产业,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民生福祉,即让文旅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不仅体现在创造就业、增加收入上,更体现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生活品质和幸福感,服务于“美好生活”的终极追求中。
明确融合路径——产业升级与资源活化。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高度聚焦文旅发展两大核心方向:一是推动产业升级。在甘肃、福建、安徽、湖北、河南等地反复强调要将文化旅游业打造(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凸显其在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发展动能中的引擎作用。二是推进资源活化。立足青海、宁夏、吉林、云南等地特色自然生态、历史文脉与民族风情,并通过宁夏、安徽、贵州等地倡导的发展全域旅游模式,打破界限、整合资源、优化服务,实现特色资源的创新转化与价值提升。产业升级和资源活化二者有机统一,资源活化是根基与源泉,产业升级是目标与牵引,共同指向文旅深度融合、经济与社会价值最大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指明实践原则——因地制宜与目标导向。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深刻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的辩证思维,其部署具有极强的地域针对性和目标导向性:沿海省份利用区位优势,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提升文旅业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民族地区突出文化保护与传承,在发展中珍视民族文化瑰宝,促进民族团结,让文旅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生态敏感区以自然生态保护为主,确保文旅发展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2025年6月17日,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决定》。这是四川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行动宣言和施工蓝图,旨在将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转化为四川文旅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和显著成效。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四川由文旅大省向文旅强省迈进、文旅产业实现量质齐升的关键期,必须坚持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科技赋能、保护优先,把“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作为主线贯穿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各方面全过程。
文化为魂,就是要活化历史文脉、铸就精神内核。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提升旅游体验的品位和意义,使旅游超越观光休闲,成为传播文明、陶冶情操的过程。一要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旅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确保文旅融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前进。这就要求加强对文化旅游的价值管理,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将红色文化、革命精神融入文旅发展的大局中。二要深入阐释巴蜀文化,传承弘扬地域优秀传统文化。要立足丰富的巴蜀文化资源,系统梳理提炼地域特色文化符号和文化故事,并将其有效转化为文旅发展的内容资产。要支持考古发掘和史料整理工作,深化对古蜀文明、巴蜀文化、三国文化、三苏文化、藏羌彝文化等的研究阐释,挖掘其当代价值。挖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让非遗进景区、进校园、进社区。三要创新传承发展方式,活化历史文脉资源。推动文化内容与现代创意产业融合发展,鼓励文旅企业挖掘巴蜀文化元素,开发文化创意产品、主题演艺、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继续开发哪吒等主题的动漫游戏、影视剧、旅游纪念品,通过IP带动扩大文化影响力和产业价值。
旅游为体,就是要拓展转化路径、构建多元载体。旅游业是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的有效路径,要构建起旅游六要素一体化的多元载体,拓展文旅融合的发展空间。一要立足四川资源禀赋,盘活“川”字招牌。四川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文化资源丰富多样,在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应以川山川水为自然基底,深挖各类资源,构筑世界级景观矩阵;以川酒川茶为文化脉络,织就天府物产史诗;以蜀锦蜀绣为非遗载体,绣绘东方秀丽美学;以三星堆遗址、蜀道天险为时空走廊,铺展四千年文明地理传奇;以火锅川菜为味觉名片,点燃人间市井烟火,系统激活全域特色文旅资源。二要促进多元资源融合,构建“文旅+”立体产品体系。文旅融合的关键在于打破文旅及相关产业间壁垒,通过资源要素的跨界组合催生新业态、新产品。顺应“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是大趋势,推动文化旅游与农业、工业、体育、教育、康养等领域深度合作,为游客提供更加立体丰富的体验。三要依托文化资源培育高质量旅游产品,拓展文化价值转化路径。旅游产品是文化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载体,高品质的文化旅游产品既能满足大众需求,又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四川要着力在文旅产品的品质提升和线路供给上下功夫,打造一批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标志性产品和目的地。提升现有核心景区的文化内涵和品质,积极开发新兴文旅产品和精品线路,构建“处处皆景、四季常游”的产品体系。
科技赋能,就是要创新表达方式、升级体验感受。随着科技元素持续注入,文旅产业数字化进程加速,推动产业发展动能不断增强。四川可以数字技术为引擎,着力构建智慧治理体系、沉浸式文化场景和融合型产业生态。一要建设智慧文旅平台,提升数字治理与服务能力。以数字新基建为抓手,构建全省一体化智慧文旅体系,实现资源数字化、管理精准化、服务便捷化;完善平台功能,强化游客数字身份识别、信用评价等系统,推广电子导览、数字地图及多语言智能客服;着力破解信息孤岛、监管滞后等难题,实现高效管理与贴心服务。二要运用沉浸式新技术,创新文旅内容表达与体验方式。在博物馆、文化遗址、主题公园等场景中,应用数字孪生、虚拟现实(VR)、裸眼3D等技术,打造多感官融合的沉浸空间,突破时空限制,实现文化故事的具象化传播。三要推动数字化营销与产业模式创新,激发文旅新动能。运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实施精准营销和智慧决策,培育数字文旅新业态,拓展产业价值链。
保护优先,就是要筑牢发展根基、守护生态价值。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要始终将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置于首位。一要加强法规政策与机制保障,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刚性约束与制度保障,明确法定保护责任与措施;创新体制机制提升专业保护能力,优化文物保护机构设置,深化文物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整合保护合力。二要坚持生态优先,以生态环境承载力为旅游开发硬约束。科学编制重点景区及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与生态功能区划,严格划定禁止与限制开发红线;大力推进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建设,统筹生态保护与合理游憩,完善国家公园体制下文旅融合模式,在保障生态本底高水平保护前提下,规范开展科学导赏、环境教育等生态旅游活动。三要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建立文旅资源开发准入制度。对涉及文物古迹、生态敏感区的项目实施科学论证评估及多部门会商;强化保护与利用统筹,设立省级文旅融合领导小组,系统协调文化遗产保护部门、生态环境部门与旅游开发主体关系,实现保护与发展平衡下的永续利用。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在战略上统筹谋划,在实践中久久为功。只要我们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持之以恒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充分绽放四川独特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韵,就一定能够开创文旅强省建设的新局面,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四川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主办 四川省情网网站标识码5100000032蜀ICP备17028734号-2
Email:1.地情文章:,2.《巴蜀史志》编辑部:,3.工作动态(新闻稿): 技术支持:动易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