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载体,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城市更新中,守护好、传承好历史文脉,让传统和现代有机融合,是一个重要课题。不久前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河北历史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丰富、文化形态多样、文化特色鲜明。开展城市更新工作,不仅要做好城市物质空间的改造优化提升,更要赓续城市历史文脉,让人们享有便捷舒适现代生活的同时,还能感受历史文化的温度。
历史文脉是城市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脉络,蕴含着先人智慧,铭刻着城市记忆,彰显着城市个性,是城市的灵魂,是文化自信的载体。当前,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历史文脉已成为塑造城市特色、凝聚民众认同、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城市文明的重要基础。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在改造老城、开发新城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另起炉灶,而是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通过系统化、渐进式、整体性的更新,将历史文脉有机纳入城市现代化建设,推动城市更新与历史文脉保护的有机统一,让过去与现在对话,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兼容并蓄、相得益彰。
精准识别历史文脉核心要素。要系统梳理城市历史文化家底。从时间维度看,城市历史文化既有古代的历史文化遗产,也包含近现代以及当代的重要文化创造与建设成果。从构成要素看,城市历史文脉由物质载体与文化形态构成。前者包括古建筑群、城市基础设施遗存以及景观格局等硬件要素,后者则涵盖民间工艺、地方戏曲、传统习俗等非物质文化要素。对此,就要通过全面调研来摸清家底,为顶层设计筑牢根基。要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保存状态等展开评估,明确保护要素类别、保护原则、修缮措施和管理建议等,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要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特质,系统阐释历史文化内涵,围绕定位构建具有创造力和吸引力的设施空间体系,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因地制宜制定保护利用模式。城市的历史文脉是经过长时间沉淀而形成,有其生命周期的规律性特征,必须因地制宜进行保护利用。要尊重城市历史文脉演进规律,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价值,根据不同类型和特点分类施策,形成适合不同类型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模式。在城市更新中,空间改造要适度节制,业态构建要遵循特定的条件。针对居民生活设施滞后的历史街区,可通过小规模、渐进式的“微改造”,在保持城市传统格局和风貌的基础上,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提高居民生活便利性。面对文旅产业发展需求,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下功夫,培育新业态、新功能,比如将城市书房、创客驿站、咖啡店等业态植入保留原貌的传统建筑中,推动老旧街区功能转换、业态升级与活力提升,进而提高城市空间品质和文化魅力。
以数字技术助力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且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现代数字技术不仅为保护其真实性和完整性提供了条件,还能实现对文化遗产的沉浸式体验和精细化管理。要利用数字采集技术和存储技术,推动各类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可视化,建设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充分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展示,让人们身临其境般感受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要深度融合数字孪生、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三维模型以全面感知与收集城市运行数据,搭建涵盖智慧街区运营、AI智能分析、物联智能感知、视频直播的管理中枢,实现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可视化与智能化,推动科技创新与历史文化保护深度融合。
健全完善多元共治保护机制。存量时代的城市更新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在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中找准平衡点,统筹处理好文化价值、经济利益与民生需求的关系。这就需要构建政府统筹引领、市场价值转化、居民主体传承的协同体系。政府部门要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宽视野来谋划和推进城市更新,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完善相关制度,建立健全科学的城市发展评价体系,搭建历史文化保护发展协作平台。要发挥市场的价值转化作用,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具有城市记忆的文化街区,改造升级商业步行街和旧商业街区,提升公共空间品质,丰富商业业态,创新消费场景,建立可持续的运维模式,形成“保护—利用—收益”闭环。居民是历史文化的受益者,也是历史文化的传承者和保护者,其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是文化根脉得以延续的关键。要通过搭建公共平台、入户访谈、主题座谈等形式了解居民需求和意愿,让群众在历史建筑修缮、街巷格局保护等决策中充分表达诉求,将民意民智融入历史文化保护全过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社区,以实践教学、讲座、表演等形式,让广大学生和居民深入了解当地历史文化,激发大众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情。鼓励居民通过自媒体讲述、分享本地特色文化,推进城市历史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发展。引导居民投身社区环境整治、非遗展示等工作中,形成保护为民、保护靠民的良性循环,实现保护与宜居的双赢,让历史文化在与现代生活的交融中焕发持久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