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盛夏的蝉鸣,一批高校学子走进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以下简称广西图书馆),成为“2025年中华古籍保护文化志愿服务行动·广西行”项目的一分子,开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之旅。为期一个月的志愿服务即将结束,8月9日,记者采访了这些文化志愿者,听他们讲述古籍如何从泛黄的书页,悄然融入年轻人炽热的心间。
在广西图书馆地方文献中心办公区,清脆的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梁晋悦正坐在电脑前,仔细核对“广西图书馆古籍普查平台著录工作单”,并将工作单里记录的书影内容补录至全国古籍普查平台。
梁晋悦目前就读于西北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虽然其专业课程涉及古籍保护,但学校课堂上多以理论知识为主,像这样直接参与古籍保护实践的机会实属难得。
今年是广西图书馆首次开展“中华古籍保护文化志愿服务行动”项目,共招募了20名来自汉语言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历史文献学等多个相关专业的高校学子参与其中。这些满怀热情的年轻人为古籍普查、保护与传承注入了新鲜活力。
“有时候盯着屏幕久了,眼睛会有些疲劳。”梁晋悦轻揉着眼睛笑着说,数据核对与上传工作看似单调,实则要求保持高度的耐心和专注力。每当顺利完成一批古籍普查数据的整理上传工作,梁晋悦心中会充满成就感。因为她知道,自己经手的每一份数据都是在为守护和传承中华文化遗产贡献力量。
相较于数据补录工作,古籍数字化图像和文字审校更具挑战性。许多古籍年代久远,纸张脆弱、字迹模糊,再加上虫蛀、水渍等损伤,即便使用高精度扫描仪,在识别异体字、避讳字、手写批注时仍需人工逐字校对。
尽管工作难度较大,但在逐字推敲的过程中,文化志愿者们体会到阅读古籍原文的乐趣。“阅读古籍就像开启一个个文化盲盒,里面藏着许多有意思的故事。”秦娆静说。秦娆静是广西师范大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专业的研一学生,此次文化志愿者的经历不仅是她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古籍保护的相关工作,更让她萌生了新的职业理想——成为一名古籍修复师。此刻,深藏书库的珍贵古籍正以数字影像的形式呈现在她面前。泛黄的书页上,斑驳的墨迹间仿佛回荡着历史的低语,字里行间流淌着跨越时空的智慧与情感。透过古籍里的文字,人们得以窥见古人的生活点滴和思想轨迹。
秦娆静憧憬着有朝一日能坐在静谧的修复室里,用双手还原一页页古籍,让那些承载着鲜活历史与动人故事的文字得以长久传承。
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中有一句意味深长的台词:“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古籍亦是如此,它不仅是文字的载体,更是文明延续的血脉。唯有守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后人方能穿越时空长河,与先贤精神对话,真正读懂历史的深邃与厚重。
“过去,古籍保护的首要任务是开展普查,摸清家底,如今在保护的基础上,我们更注重推动古籍资源的活化利用,让古籍走近大众。”广西图书馆馆员文瑜举例说,古籍数字化通过古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使一部孤本化身千百部,有助于激发更多人学习和研究古籍的兴趣,架起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智慧桥梁。
据了解,作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中华经典传习所和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广西图书馆持续在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活化利用等方面发力。今年以来,该馆通过举办2025年古籍保护课程和《百部经典》课程进校园活动、中华经典传习所国学读书班、古籍修复与装帧青年人才培训班等活动,推动古籍保护的接力与传承。
此外,广西图书馆还精心策划了“钟灵毓秀桂生于斯——典籍中的八桂文化展”“殷契刻天下 汉简读中国——殷墟甲骨与居延汉简展”两大专题展览,并开展了雕版印刷、流沙笺制作、线装书装帧、竹简书写等沉浸式体验活动,这些创新举措让古籍真正走出库房,在新时代焕发持久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