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rticleContent: 8月9日,临汾市晋国博物馆举办的“三馆联动”研学季“AI重塑·陶火千年——黄河文明数字创生活动”引发了广泛关注。此次活动以仰韶文化为根基,巧妙融合了人工智能(AI)前沿科技,探索传统陶器艺术的数字化创新与传承,为青少年打开了一扇数字化传承的新窗口。此次活动也预示着AI在文旅领域的应用正在加速,并向更深层次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创新领域迈进。
活动的核心在于,通过AI智能技术,将晋国青铜器、陶器文物转化为数字艺术,并最终制作成实物文创产品。参与者可以利用AI工具创作自己喜欢的数字形象,再通过转印技术变成帆布包、徽章等。这种模式,不仅让青少年在“玩学”中了解了晋国文化的浑厚底蕴,也培养了他们驾驭现代科技的创新表达能力。曲沃未来科技馆技术顾问张宽表示,这是“让文物说话”的创新传承。
AI技术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正呈现出多元化趋势。除了文创产品,AI还被用于文物修复、虚拟展览、数字化档案管理等方面。例如,利用图像识别和深度学习技术,可以对破损的文物进行智能修复;通过**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可以为观众提供沉浸式的展览体验;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则可以帮助构建更智能的博物馆导览系统。这些应用,都极大地提升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效率。本次活动中,AI技术与文创的结合,也为博物馆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与活动的儿童游客闫兆晴表示,通过AI技术将展柜里的文物变成自己设计的作品,并制作成文创产品,让她感到非常神奇和有趣。这种寓教于乐的模式,也得到了公众的广泛认可。据了解,“AI重塑·陶火千年”活动暑假期间在晋国博物馆开展了多场体验活动,观众可通过晋国博物馆官方公众号或现场报名参与。未来,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会有更多创新性的应用出现在文化遗产领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