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2000余年的都江堰,一直在上演一场“隐形术”,这是为何?答案,藏在游客看不见的四川省都江堰灌区指挥中心大屏上。
都江堰,这座始建于公元前256年战国秦昭襄王时期的水利工程,今天依然“水旱从人”、收放自如,灌溉着天府之国近千万亩良田,堪称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的“活态”传奇。
都江堰隐藏在山水之中,如果不通过讲解,游客难以看出它是一座水利工程。记者了解到,与现代工程不同,其“隐形”在于“无坝”——不靠截流强控,而是顺应自然。它还通过密如蛛网的各级渠道,将岷江水精准分配至成都平原的田间地头,对流域进行“细胞级灌溉”。这,是游客在景区内看不到的地方。
“古人把都江堰建得像一位隐形的‘围棋大师’,以最小干预赢最大效益。而我们现在的工作,是要让‘最小干预’变得更加精准可靠。”四川省都江堰灌区指挥中心主任李劲指向中心的智慧大屏。而这,又是游客们看不到地方——另一座“都江堰”。
“它就像是都江堰的分身,隐藏在我们的电脑里。”大屏正显示着都江堰渠首数字孪生系统界面,水位、流量、工程安全信息以及各类水情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都一一呈现在画面上。李劲说,都江堰渠首数字孪生系统设置了运行监控、工程调度两个核心模块,“我们能够清晰、实时地看到都江堰渠首各渠道、水闸的监控画面及相关数据。”
这些数据又来自何处?智慧大屏上密密麻麻的“圆点”便是答案。这些“圆点”在地图上显示的地方,便是布置在前端的水位计、流量计、浊度计,以及影像监控等各类监测设备的位置,轻点一下,实时画面、数据便呈现在眼前。目前,都江堰灌区已建成1604处重要水情监测站点,能够实时监测水量和水质状况;1792处视频监控设备,分布在灌区的各个角落,对区域内的动态进行全方位监控。
除了水上和地面,天上还有“天眼”。都江堰灌区组建起一支集测绘、巡查、宣传功能于一体的无人机队。这支无人机队能够与地面监测设备、水上监测手段相互配合,建立起“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管监测体系。
“通过数字化孪生系统以及大数据的支持,我们实现了对灌区水情工情等的立体化、全方位监测与分析。”李劲说,这就为调水工作提供了更加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更好地实现了“大雨不涝、无雨不旱”。
都江堰灌区以占全省不到二十分之一的土地面积,集中了全省三分之一的人口,提供了四分之一的粮食产量,贡献了四川省近一半的地区生产总值,是四川水利存量水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护航“天府粮仓”、助力成都平原经济区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战国烽火到数字文明,如今,都江堰灌区正以数字孪生及大数据技术升级古老智慧,水位、流量、泥沙含量等数据实时上传云端,千年工程有了新“代言人”,天府之国沃野千里、“人水共生”的画卷愈发生动。(实习生张皓馨参与采写)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