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研究院不断创新探索世界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新路径:文物保护方面,联合高校研发修复材料,完成多洞窟保养维护,夯实保护根基;完成80%洞窟的数字化保护,不断完善文物数字档案库;应用3D打印技术,在郑州、深圳、高雄、香港等城市开展了超10场巡展,推动文化“走出去”;建设智慧景区,应用数字技术提升游客的游览体验及景区管理效能。在人才培养与合作交流方面,联合高校及石窟研究机构共建“中国石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加强海外研究合作力度,提升中国石窟文化国际影响力……一系列举措显著增强了云冈石窟的文化效益与社会价值,为全世界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提供了创新范本。
8月的云冈,游人们穿行在塞外的清凉中。石窟造像巍然而立,与瞻仰的人群会意微笑。时光跨越了1500多年,将历史与今天交织在古城大同的武周山麓。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冈石窟考察时强调,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在几代“云冈人”不懈努力下,如今的云冈石窟,从保护修复到数字活化,从智慧服务到人才培育和合作交流,通过一系列系统性举措,有力发掘云冈石窟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广泛传播石窟艺术魅力,以创新性转化实现了“文物保得住、石窟研究透、游客体验佳、管理服务好”,推动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从静态保存向活态传承跃升,让千年瑰宝在大众心中生根发芽,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云冈范式”。
石窟渗水、石质风化、色彩剥落……岁月的侵蚀始终是悬在云冈石窟头顶的利刃,半个多世纪以来,石窟与时间的无声较量从未停息。“三年保护工程”“八五保护维修工程”“109国道云冈段改线工程”“云冈石窟防水保护工程”“云冈石窟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五华洞窟檐建设工程”等一系列重大保护工程先后实施,云冈石窟的面貌如今焕然一新。
近年来,保护工作更是驶入快车道。2021年,山西省整合资源,升格组建云冈研究院;2023年,国家文物局与山西省政府签署共建协议,机构力量全面增强,人才队伍持续壮大;物理、化学、力学实验室相继建成,20多项课题深入探究病害机理与防治技术;新建的文物保护实验大楼,为石质、彩塑、壁画修复以及数字化应用提供了强大“手术室”……
正在进行保护工程的第7窟里,头戴安全帽的工作人员手持精密仪器,如同医生般为石窟的细微病害“把脉问诊”。“粉尘、盐害、裂隙、空腔……即使一厘米的病害,也可能耗费一周‘绣花工夫’,从诊断到修复,每一步都马虎不得。”保护与监测中心工作人员孙波道出工作的精细程度。
“几十年接力,保护已迈入新阶段。”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感慨,在数字化翅膀助力下,云冈保护正从“抢救”走向“预防”和“研究”。
1993年,为了完成一门课程学业,师从著名考古学家宿白的杭侃第一次来到云冈石窟,看到“石窟表面披着一层厚厚的煤灰,明显感受到拉煤卡车经过时引发的震动……”在目睹了石窟周边较为严峻的环境状况后,他意识到保护云冈石窟任重道远。
32年过去了,当年意气风华的青年学子已经成为高标卓识的业界专家,而云冈石窟,这座世界佛教石窟艺术的宝库,也在全方位守护下,愈发璀璨夺目。
云冈石窟2001年申报世界遗产名录时,申报文本用的还是手工测绘图。20多年筚路蓝缕,“数字云冈”从无到有,如今,云冈研究院已经建成“数字云冈”先进计算中心,拥有每秒234万亿次的计算能力,是国内文博系统首家基于文物数字资源的先进运算与数据存储中心。目前云冈80%洞窟的数字化采集工作已完成,预计到2030年全部完成。
“数字宝藏”用途无限。杭侃举了一个例子,标志性的第20窟西立佛曾坍塌,大量残块散落。传统复原难如登天。如今,数字技术的运用,奇迹般地在虚拟世界将其“重塑”!
数实融合,绽放异彩:2017年,联手浙江大学,3D打印出第3窟1:1复制窟,落户青岛,成为生动的研学课堂。2018年,与北京建筑大学合作,第18窟成功“数字重生”。2020年,“行走的云冈”第12窟复制窟,以积木式拼接惊艳亮相,从浙江大学启程,巡展上海、深圳,让石窟艺术跨越山河。“云冈石窟全景漫游”上线,指尖轻触,石窟尽收眼底。VR技术打造多人沉浸体验,观众可“穿越”北魏,仰望高处精妙造像,亲历千年震撼。
从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到“行走的云冈”,从北魏工匠的凿刻斧痕,到现代科技的数字光影,这座千年石窟已构筑起永不褪色的数字档案,这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未来文明的郑重承诺。
云冈美术馆内,“探弥·云冈:超沉浸数字光影+XR大空间展览”正吸引着如织游人——佛造像庄严慈悲的目光穿透千年烟尘,色泽鲜艳的衣纹褶皱里,流淌着北魏工匠的虔诚。游客挥舞手中的虚拟工具锤,凿声响起,石屑如雨点般纷飞,每一次“挥锤”,都激起石壁的震颤,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空间里,艰辛与信仰隔着千年时空完美交融。
“数字化还给景区装上了‘智慧大脑’。”云冈研究院数字化保护中心主任宁波介绍。面对旅游旺季压力,研究院依托数字化构建的智慧景区平台整合了票务、停车、安防、公厕等六大模块,形成“数据-决策-应用”闭环:管理人员手持终端,景区状况“一图尽览”;游客通过小程序,预约、查客流、避高峰、智慧导览,轻松规划舒适旅程……
“数字化给当代提供了一种保护文化遗产的方式,数字化工作对文化遗产尤其是数字化保存起到很大作用。在做好文物保护的同时,要让游客在云冈石窟景区获得更好的文化体验。”在杭侃看来,数字化服务文物保护的同时,赋能文旅产业同样关键。
“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学科支撑与人才培养。”长期奔走在文化遗产保护一线的杭侃深知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他认为,想要保护好一处文化遗产,不仅需要考古学相关知识,还需要更加广泛地吸收历史学、博物馆学、传播学、建筑学、化学、艺术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营养,以文化遗产的价值特性和保护需求为核心,开展跨学科研究。
云冈研究院历来重视青年人才队伍的建设,努力为青年学者的成长创造条件、搭建平台。近日,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准,大同市云冈研究院成功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一重要突破标志着云冈研究院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迈入新阶段。随着高端人才的集聚与创新成果的涌现,云冈石窟的保护与研究必将增添更多的“智慧引擎”,让古老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石窟为媒,文明交流互鉴。近年来,云冈研究院与柬埔寨吴哥窟管理总局合作举办了“共通与永恒”线上学术研讨会,与德国海德堡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巴基斯坦考古队、比利时鲁汶大学工学院、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等,在云冈石窟考古、保护、研究等领域广泛开展了合作交流。
与此同时,云冈石窟景区多次接待发展中国家议会代表团、拉美中国国际商会代表团、国际媒体和智库人士联合考察团、中美青年交流团、西班牙杜甫中华文化学校等国外团队,进一步促进了双方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
岁月不语,惟石能言。正是一代一代“云冈人”对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让那风霜中屹立千年的巍峨石窟、那衣袂翻飞间的风姿神韵、那俯瞰和平盛世的千年微笑,最终活化为民族血脉的活态基因库、文化自信的无声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