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史本质上是一部信息记录与传承的演进史。从远古时代结绳记事、甲骨文镌刻、造纸术发明,到数字经济时代磁技术与半导体存储技术的更迭发展,信息载体的每一次突破都推动了人类文明滚滚前进。面向未来,如何以更先进的存储技术实现信息的万年传承,仍是行业探索的永恒命题。
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 年)》强调,建设绿色高可用数据中心,架设安全泛在的金融网络,布局先进高效的算力体系,夯实数字基础底座,助力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
数据库作为金融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金融机构中的持续创新应用有效推动数字金融安全生态的构建。在2025年中国国际金融展期间,华为举行媒体沟通会,聚焦金融行业数据库架构的关键转型,来自华为、金融机构及数据库厂商的专家们,深入剖析了存算分离架构如何成为金融行业数据库升级的核心路径。
在2025中国国际金融展期间,华为发布新一代OceanStor Dorado全闪存,助力构建高质量金融数据基础设施。
“华为从2002年开始投入存储技术研究。二十余载深耕不辍,持续高强度地投入,目前,华为数据存储稳居全球存储市场份额第二、国内市场份额首位,成为中国科技新名片。”华为公司副总裁、数据存储产品线总裁周跃峰介绍,在国内,为中国人民银行及六大国有银行、超200家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构筑高质量数据基础设施;在全球市场,与TOP100银行中的53家开展深度合作,实现欧洲、拉美、亚太、中东中亚、非洲等区域头部银行全突破,支撑核心业务数据交易。
2025年中国国际金融展期间,华为发布了新一代OceanStor Dorado全闪存,以“永快、永稳、永智”三大特征,为全球金融机构提供优质服务。周跃峰介绍,新一代全闪存提供亿级IOPS(每秒读写操作次数)超强性能,帮助金融行业从容应对每秒50万笔交易的并发场景,以低至30微秒时延的领先优势,实现业务不等待,极速响应金融高频交易业务诉求。
更为重要的是,华为新一代OceanStor Dorado全闪存适用于金融业数据库存算分离方案的部署,可以为金融数据库提供高扩展性、强数据韧性、极致性能以及智能运维等能力,更好地助力金融业国产数据库平台改造。
随着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金融数据库架构正逐步从传统封闭走向创新开放。目前,国产数据库改造面向不同的场景主要为分布式和集中式两条路径,存算一体与存算分离两种架构成为热议焦点。
华为闪存存储领域总裁谢黎明告诉记者,随着国内硬件设施能力的提升,集中式部署模式因高可靠性和高稳定性而备受青睐。然而,存算一体架构在规模扩大后,暴露出资源利用率低、可用性差及运维复杂等问题。相比之下,存算分离架构凭借其灵活的资源扩展、高可用性和简化运维的优势,逐渐成为金融机构的新选择。
谢黎明首先强调了存算分离架构在资源扩展方面的灵活性。他表示:“存算一体架构下,存储与计算资源紧密绑定,导致资源扩展不灵活。而存算分离架构则彻底解开了存储与计算的绑定,使得资源扩展变得极为便捷。这种灵活性源于资源池化和分层解耦的建设理念,将数据中心从运维为中心转变为资源平台为中心,极大地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谢黎明进一步解释道,存算分离架构通过分层架构和分层可靠性设计,将专业任务交给专业层处理,有效降低了系统复杂性。例如,存储层负责解决存储问题,网络层负责网络故障,数据库层面解决数据问题,从而实现了分层可靠性设计,有效提升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深圳计算科学研究院首席架构师沈刚认为,存算分离共享硬盘结合多读多写集群架构已成为数据库领域的“黄金标准”。该架构支持金融客户实现“三个不变”(应用逻辑、部署架构、运维方式不变)和“两个不降级”(性能、高可用不降级),助力中小金融机构啃下核心系统替换的“硬骨头”。
在金融领域,客户对数据库解决方案的需求呈现出共性与差异化并存的特点。华为金融数据库军团解决方案营销运作总监龚涛告诉记者,“客户逐渐从关注数据库软件本身转向关注整个数据库解决方案,包括软件、基础设施及全栈协同能力。同时,系统的高可用性成为客户的核心需求之一。对于大型金融机构而言,稳态业务的平滑迁移和存储过程的稳定性至关重要;而中小型金融机构则更关注快速部署和业务快速上线的能力。”
江南农村商业银行作为中小金融机构的代表,在数据库部署架构上选择了存算分离。“我们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可靠性,二是灵活性,三是经济性。”该行数据库总监王浩表示,在可靠性方面,通过共享存储的高可用性,有效隔离了硬盘故障对数据库的影响;在灵活性方面,中小银行把计算节点从原来的物理机改造成了虚拟机,并进行大规模应用,就算出现故障也能极大保证业务的连续性;在经济性方面,降低了服务器采购和运维成本。
运维难度的降低是存算分离架构的一大亮点。谢黎明补充说:“在大型集群环境中,服务器故障频繁发生,传统架构下每次故障都需要人工干预进行数据重建,运维难度极大。而存算分离架构下,数据重建工作由存储层自动完成,服务器虚拟化技术进一步简化了运维流程,显著降低了运维成本和难度。”
谢黎明还提到,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存算分离架构的技术瓶颈得以突破。他介绍:“过去,存算一体架构之所以盛行,部分原因在于网络技术限制导致存算分离性能受损。然而,随着网络技术的提升,时延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存算分离架构的技术基础更加坚实。这也是当前所有数据库厂商纷纷转向存算分离架构的重要原因。”他表示,目前已有多家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开始应用存算分离架构,许多城商行也走在前列,积极推进存算分离架构的转型,这表明存算分离架构已经从理论走向实践,已经开花结果。
龚涛分析道:“数据作为金融机构的核心资产,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机构的稳健运营。因此,在网络安全的基础上,融入底线思维,对最核心的数据进行贴身保护,已成为金融机构数据安全建设的新趋势。”同时,随着数据库解决方案的全栈化发展,从数据库软件到虚拟化平台,再到计算、网络、存储等一系列环节的考量,管理复杂度显著增加。对此,龚涛表示:“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为智能运维、智能管理提供了无限可能。通过AI技术,金融机构可以更好地实现全架构的智能运维,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运维成本。”
沈刚则从技术架构层面探讨了存算分离架构的优化方向。他认为,未来存算分离架构需进一步加强运算与存储的协同,实现快速克隆、异地数据恢复点目标(RPO)能力为零等高级功能,以适应金融行业对高可用性和数据一致性的严格要求。
龚涛还特别提到,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金融数据库的创新改造将不断深入。他强调:“数据安全与智能运维不仅是金融数据库当前的创新方向,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金融机构需要紧跟技术发展步伐,不断提升自身的数据安全防护能力和智能运维水平,以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过去十五年,华为坚持深耕金融行业,已服务国内1800多家金融机构,与超过100家金融机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华为中国政企业务金融系统部总经理赵蕊介绍,金融行业在架构规划和产品技术上的严谨要求,帮助华为打磨了产品能力,让其软、硬件产品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关键性能持续提升,已成为金融机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首选,广泛承载金融关键业务系统。目前,在核心系统现代化改造、大规模AI集群建设和应用场景落地、数据库自主创新升级等行业共性难题上,华为与客户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取得丰硕成果,助力金融科技自立自强和数字化转型高效推进。
展望未来发展,她表示:“DeepSeek和Manus的火爆,让我们重新审视大模型对业务的赋能潜力,其中的关键是思维链和多智能体协同。我们正在与领先金融机构一起,探索如何利用这两大创新重塑交互、交易、决策和运营的业务模式,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以及业务收益。”
结合国家对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华为希望用自主创新的技术筑牢基础,通过应用现代化改造和数智赋能,加速金融机构提升敏捷创新能力。赵蕊介绍,华为将从六个方面布局,助力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一是在金融端的服务领域,华为鸿蒙生态将带来更安全、更智能、全场景的终端服务新体验;二是在业务应用系统方面,华为希望协助客户加速应用现代化升级,通过架构转型和服务重构提升数字技术对业务的敏捷响应能力;三是在AI领域,发挥华为全栈优势,激活AI潜能,构筑金融行业未来竞争力的核心引擎;四是基于多年数据治理实践,为金融机构提供数据治理咨询服务,构建端到端数据管理体系,加速数据要素的流通和价值挖掘;五是加大在基础设施底座方向上的资源投入,带动中国的ICT产业生态繁荣发展,共同打造安全可靠、敏捷高效的数字底座;六是发挥自身技术积累和数字化转型实践优势,帮助金融机构打造高质量数智化人才队伍,支撑从战略到执行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