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日,在美国纽约曼哈顿,购买者从非同质化代币画作自动售货机所在的商店走出
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指导与建立美国稳定币国家创新法案》(即《天才法案》)并使之生效,将RWA推上了风口。
RWA是“Real World Asset”的缩写,意为“真实世界资产”。“真实世界”这一表述,是否意味着还有个“虚拟世界”?真实世界的资产,为什么要“上链”……这些问题,凸显当今世界变局加速演进中至少五个方面的重大博弈:数据主权博弈;定价权博弈;国家估值博弈;未来产业博弈;以及财富定义博弈。
这五重博弈的背后,在微观和宏观层面则潜藏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风险。这些风险涉及金融稳定、国家安全、社会公平等多个重要领域,一旦爆发,将对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RWA“风口”新起,有预测说它在5年内会成长为10万亿美元规模的产业。总之,RWA蕴含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商业价值。然而,RWA既然是“真实世界资产”,那资产的价值评估,从根本上不是更应该取决于资产本身的价值,而非其是否进行了上链操作吗?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RWA只是为资产引入了新的交易方式和渠道,并没有改变资产本身的形态。这时,RWA到底有没有创造或如何创造新增价值,更值得思考。
RWA是把线下的资产数据化,再放到区块链上。而区块链上业已存在的“去中心化金融”(DeFi)生态,能够为这些上链的数据资产赋予新的价值。这一过程可类比于首次公开募股(IPO)为股票带来的溢价效应。
DeFi是运行在区块链上的、以稳定币为交易媒介的能够实现交易、借贷和投资等金融功能的智能合约体系,可以简单地将其理解为区块链上“不需要银行”的金融市场。
DeFi本身是个规模快速增长的市场,其规模指标——总锁仓价值(TVL)在2020年尚不足50亿美元,但2024年已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2025年预计将超过4000亿美元——这还是此次RWA爆发前的预计。
也就是说,RWA给线下资产带来的增值,其实源于将这些线下资产放进了DeFi这一新的估值空间,因此决定性的因素并非“上链”,而是这个估值空间的性质。
那DeFi本身的价值源自何处?又为何会在当前这个时间节点触发RWA领域的风口呢?这和美国的《天才法案》有关。
7月18日,美国《天才法案》经特朗普签署而生效。该法案允许以美元和短期美债作为储备资产发行稳定币,即发行像“泰达币”(USDT)或“美元币”(USDC)这样的1个稳定币,要先在银行里存1美元现金或短期美债。这就从法律层面将稳定币跟美元、美债紧密关联起来。
稳定币背后,依托的是全球数字资产生态体系。数字资产的形态丰富多样,既有比特币这样的加密数字币,也包含非同质化代币(NFT)形态的数字藏品;既有充电桩收益权这样的线下资产,也有元宇宙资产这样的虚拟资产。
2025年,全球数字资产市场规模已超2.7万亿美元。加密数字资产通常不能使用各国法定货币交易,但可以用稳定币交易。把稳定币跟美元这样的法定货币相联系,意味着在加密数字资产体系与现实的经济体系之间建立起了桥梁。
这就相当于重新定义了什么是“经济”,什么是“生产”。传统上,真实商品的生产,包括其价值的创造过程才叫生产;而经济则是由生产环节,以及基于生产所展开的流通、消费环节共同构成。然而,在当下的发展态势中,数字虚拟空间中的虚拟价值创造,也有合法渠道兑换成法定货币,也属于生产。由此,整个经济被重新定义了。
在这种被重新定义的经济格局下,谁能在“链上生态”中占据关键生态位,谁就能在未来全球经济中掌握“新大陆”的主导权。于是,抢占RWA风口便具有了争夺未来经济博弈主动权的重要意义。
无论在真实世界,还是虚拟世界,要使资产能够被交易,都必须先准备好一系列物质技术条件。这些条件被统称为金融基础设施。
在线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以二十国集团(G20)等全球治理体系为平台,金融基础设施的标准逐渐被统一。目前,金融基础设施是指金融资产登记存管系统、清算结算系统(包含开展集中清算业务的中央对手方)、交易设施、交易报告库、重要支付系统、基础征信系统等。
真实世界中金融基础设施的根本特性可概括为“中心化”。反过来讲,假如没有统一的金融资产登记存管系统,就会出现“买家秀”跟“卖家秀”不一样的“货不对板”情况;假如没有中央对手方,就会出现交易中的一方在交易过程中临时改变价格的情况。有了金融基础设施,才能有类似证券交易所这样的市场平台,使得资产交易无需在每个环节都进行单独谈判。
在虚拟网络世界中,传统互联网环境下的金融基础设施与线下实体场景中的金融基础设施可视为同一体系。然而,RWA所在的区块链属于Web 3.0生态,主要特点即“去中心化”。这意味着Web 3.0的世界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金融基础设施,但也并不意味着RWA“上链”不需要登记存管、清算结算等物质技术条件,只是条件有所不同而已。
要实现资产或数据“上链”操作,首先必须具备“链”这一基础载体。“链”的构建基础是分布式算力,即要有大量“矿机”。而全球“矿机”联网组成的区块链是跨境的,对于主权国家而言,这意味着区块链上的大部分运行环节位于境外。
其次,如何“上链”?这需要通过智能合约把数字资产转化成能在链上进行存储、交易的形态——代币。这需要有专门的公司提供转化服务。同时,还需要有处理这种业务的工具平台——通常由加密数字资产交易所提供。
第三,如何“变现”?RWA在链上以代币形态进行交易、清算与赎回等操作,都要通过智能合约进行,而这依赖大型AI系统提供支持。此外,实现“变现”还需满足法律法规的要求,即允许交易者把手中的稳定币兑换成法定货币。
综上所述,RWA能“上链”,一方面说明“上链”地点(国家或地区)具备强大的区块链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些“上链”RWA本身已经脱离主权实体境内金融服务及监管体系。
在此背景下,一系列关键问题随之浮现——究竟由谁在为这些“上链”的RWA提供服务?又该如何监管?在微观层面,这里涉及两重博弈。
一是数据主权博弈。线下资产本身在境内,“上链”却在境外且在“去中心化”情况下很容易匿名。那么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件国宝级文物在境内的博物馆里,它的数字版权却以RWA的形式被卖给境外匿名买家,境内企业使用就需向匿名买家支付版权费,这无疑会对境内的文化资产权益保护和数据主权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二是定价权博弈。区块链上的数字资产交易,大多是通过全球五大加密币交易所进行。五大交易所不但提供交易场所,也是代币化所需软件以及智能合约交易所需AI的主要供应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交易所都是注册在离岸金融中心的“跨国”企业。主权国家或地区境内资产以RWA形态“上链”后,资产定价权实际上就脱离了主权,而被“跨国”的加密币交易所主导。这种定价权的转移不仅可能影响境内资产的价值实现,还可能对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安全和金融稳定构成潜在挑战。
与传统的互联网交易相比,RWA“上链”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去中心化”,从而会脱离境内监管体系。DeFi生态所需要的区块链、代币化工具、智能合约执行设施等物质技术条件,要么被分散在分布式算力中,要么由注册在离岸金融中心的加密币交易所提供。
受此限制,全球范围内能够提供RWA“上链”服务的地点,往往设在那些没有境内监管力量覆盖的离岸金融中心,比如新加坡、迪拜等。然而,这些地区虽不在传统“中心化”的境内监管体系之下,却仍在西方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和霸权体系的影响范围内,这给RWA的“上链”监管带来复杂挑战和潜在风险。
RWA“上链”意味着相关资产进入离岸金融市场,这是一个全球性的境外市场体系,但却可以通过种种便利的渠道和方式,将资金、资产及相关交易活动转入主权国家境内的金融市场。这一过程可类比为不同的法定货币在这个巨大的全球金融市场体系中进行“市场占有率”博弈。在宏观层面,涉及三层博弈。
一是国家估值博弈。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反映的是一段时期内的经济增量,而存量即资产总价值,可以通过国家资产负债表反映。显然,本币价值以及用哪种货币来估算资产价值,对一个国家影响巨大。假如某国一年GDP增长5%,但本币对美元贬值6%,以美元作为计价标准来衡量,该国经济实际体现为负增长。
在离岸金融体系中,RWA与哪种法定货币建立联系,事关国家估值的准确性与合理性。以港币为例,其广义货币(M2)总量只有约20万亿港元,按汇率换算仅约2.5万亿美元,与美元庞大的规模相比,完全不在一个量级。因此,构建港元稳定币生态仅仅是数字资产主导权博弈的第一步,这意味着需要大量的境内RWA“赴港上链”。但在此之前,要先界定清楚什么样的数字资产可以赴港,哪些不可以,以确保数字资产流动的合规性与安全性。
二是未来产业博弈。稳定币对社会意味着,数字创作甚至AI自动创作就可以兑换为法定货币。这对于从小就在互联网信息环境下成长的“互联网原住民”来说,已然成为他们认知中经济运行的“天然”形式。因此,可以说RWA所代表的数字资产意味着人类的未来产业。
然而,对社会整体而言,实体经济即真实物质产品和服务才是基础,数字资产的价值归根到底源于其可以兑换为实体财富的能力。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的生产活动涉及原材料、生产加工等成本,因此制造业数据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可靠性和可验证性,性质上不同于数字创作。如果制造业产生的数据可以被拿去跟AI自动创作出来的虚幻想象畅通无阻地兑换,无疑意味着虚拟经济国家对制造业国家的剥削和掠夺。
三是财富定义博弈。RWA“上链”带来的是根本博弈,即关于财富本身定义的博弈。历史上,财富意味着对真实物品、金钱、人力等资源的支配。但随着20世纪70年代人类社会进入信用货币时代之后,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发展扩大,资源可以在范围越来越大的时空跨度上组合配置,财富的内涵已演变成一种“索取权”。
而当稳定币与法定货币联系起来,“财富”的定义实际上又发生了变化。如果RWA“链上”市场大部分最终是与美元稳定币体系关联,将会引发一系列深远而复杂的影响。
美元稳定币体系在全球金融市场中具有重要地位,其背后有着强大的信用支撑和广泛的流通性。一旦RWA“链上”市场与美元稳定币体系深度绑定,财富的定义将再次被重塑。
一方面,这可能进一步强化美元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因为RWA“上链”使得各种真实世界资产能够以数字形式在链上流通和交易,而与美元稳定币的联系意味着这些资产的定价和结算都将以美元为基准。这将使得美元的影响力从传统的金融领域延伸到数字资产领域,进一步巩固其作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
另一方面,这种联系可能带来财富分配的不均衡和风险的不确定性。对于那些拥有大量RWA资产并能够顺利“上链”连接到美元稳定币体系的国家和企业来说,它们将获得更多的财富增值机会和金融资源。那些在数字技术和金融基础设施方面相对落后的地区和企业,则可能会被边缘化,难以分享到这场财富变革带来的红利。
此外,美元稳定币体系也并非完全稳定无虞,其受到美国货币政策、政治局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旦美元稳定币出现波动或危机,RWA“链上”市场也将受到牵连,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