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1日,著名歌手、唱作人方大同因病离世,这一消息瞬间引发公众对生命脆弱性的深刻思考。
方大同在遗言中提到“要以雅致得体的态度走完生命之路”,其话语如同一束特别的光,照进许多年轻歌迷的内心,促使他们开始重新审视生命。
在方大同离世一个月后的3月21日,《中华遗嘱库白皮书》(2024年度)正式发布。
自2018年起,中华遗嘱库便形成了每年3月发布年度遗嘱大数据的惯例,至今已持续六年。去年3月21日,《中华遗嘱库白皮书(2023年度)》发布时,引发了广
中央电视台、新华社、新京报、中国新闻社、北京日报、北京电视台、人民政协报、法治日报、法治周末报、中国不动产、法治时代、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中国老年报、中国新闻周刊等众多媒体纷纷报道,吸引了全网近千万人次在线同步观看。
回顾去年的《白皮书》,其中一组数据令人惊讶不已:中青年遗嘱数量激增,十年间增长了24倍,这意味着00后群体已批量进入遗嘱订立者行列。
在传统观念里,遗嘱仿佛与死亡紧密相连,许多人一提到立遗嘱便讳莫如深,觉得谈论遗嘱就如同诅咒自己,子女提及更是被视为“大不孝”。然而如今,这一观念正悄然发生转变。
从方大同遗言引发的生命思考,到《中华遗嘱库白皮书》呈现出的遗嘱订立新趋势,不难发现,“遗嘱=临终安排”的传统认知已被打破。这一现象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生命态度的转变,更标志着中国人的财富观正经历从模糊混沌到清晰规划的重大转型。
自2021年《民法典》实施以来,继承编的12条创新(如遗产管理人制度、打印遗嘱合法性等)构建起现代财富传承的制度框架。
中华遗嘱库数据显示,《民法典》实施后,遗嘱订立的规范化率提升63%,其中遗产管理人指定条款在中青年遗嘱中占比达41%。
新冠疫情也是遗嘱订立的加速器,中华遗嘱库数据显示,2020年Q2中青年遗嘱咨询量激增470%。
2020年,疫情突如其来,让许多人被迫停下脚步,重新审视生活。那些原本忙碌于工作、学业,无暇思考身后事的中青年,在隔离的日子里,开始担忧起自己的财产、家人的未来。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大数据显示,疫情期间涉遗产纠纷案件同比下降28%,而遗嘱指定继承的履行率提升至89%。这印证了社会学家鲍曼的液态现代性理论——在不确定性中,制度化的传承规划成为抵御风险的确定性锚点。
2022年3月23日,广东佛山华南公证处迎来了年纪最小的立遗嘱的市民——21岁的小怡她希望把名下存款留给小自己6岁的妹妹。她说,妹妹是她最重要的人之一也是最需要保护的人。
身份识别、拍照录像、文档扫描最后上传到公证行政管理和行业管理系统短短半小时小怡就完成了立遗嘱。
订立传承计划并不意味着对死亡没有了焦虑和恐惧,并不是提前画下终点线,而是重新审视过往和未来,给家人留下新的起点,带来生的希望。
中华遗嘱库管委会主任陈凯表示:00后大部分都是在校的大学生,他们处在18岁到20多岁左右,虚拟财产占很大的一个部分,包括像微信、支付宝、QQ等等,还有游戏的装备,游戏的账号。
广州公证处数据也显示,数字资产占比58%,其中区块链资产(32%)、游戏装备(21%)、NFT作品(15%)构成主体。
那么什么是数字遗产呢?早在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便在《保存数字遗产宪章》中提出:数字遗产是特有的人类知识及表达方式,它包括文化、教育、科学、管理信息、技术、法律、医学以及其他以数字形式生成的信息。
当人们每天都要花至少2小时27分钟在社交媒体上的今天,无论是你支付宝里的余额,微信微博上发布的内容,还是王者荣耀里价格不菲的皮肤,都构成了物理肉体之外,数字的你。
苏州公证处数据显示,76%的00后遗嘱包含精神传承条款,内容涉及公益服务(38%)、文化研习(29%)、科技创新(23%)。
比如,有人将苏绣技艺数字化(3D建模+动作捕捉)存入区块链,设立江南美学传承基金,规定继承人须完成年度非遗教学(20课时),否则收益转为公益用途。
这种将传统文化编码进法律文书的实践,被清华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称为活态传承的制度革命。这些创新实践在也在哲学层面回应了雅斯贝尔斯的命题:遗产的本质是精神基因的延续。
据白皮书显示,全国23个城市已建成覆盖1.2亿人口的遗嘱银行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整合公证、金融、大数据资源,构建起全生命周期财富管理平台。
这样就可以实现遗嘱线上线下双通道订立、遗产管理人专业对接、跨代赡养社保数据嵌入等等,将遗嘱订立平均耗时压缩至4.2小时,规范化大幅提升,使遗嘱服务从私人事务转化为普惠性民生基础设施。
这种公共服务创新带动司法部数据显示,全国遗嘱订立数字化覆盖率从2019年的18%跃升至2024年的67%,形成政府主导+技术赋能的治理新范式。
在家庭领域,白皮书显示,订立遗嘱的家庭代际纠纷率下降73%,沟通频率提升40%。
杭州跨代传承协议试点的217个家庭通过公证契约,构建祖辈非遗传承-父母赡养保障-孙辈教育投资的责任闭环,该模式还被纳入《浙江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标志着家庭治理从伦理约束转向制度建构。
国家图书馆依托遗嘱登记的23万份家族史料,构建起覆盖31个非遗门类的文化基因库,使非遗项目年轻传承人占比从17%提升至39%。
这种私人遗产公共化实践,将《民法典》第1133条(遗嘱自由)转化为文化传承的制度动能,在数字时代重构文物保护-技艺传承-文明演进的传承链条。
从70后关注房产存款,到80后规划教育医疗,90后管理数字资产,00后传承文明基因,每个代际都在书写财富的时代定义。
当00后在遗嘱中构建家族文明档案,将文化传承写入法律文书,中国人的财富观完成从占有到传承的哲学升华。
这不仅是私人财产的清晰界定,更是文明责任的主动担当——在敦煌的数字化遗产库中,在区块链存证的家族谱系里,当代人的财富传承正在成为中华文明永续的新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