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30日,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数字遗产专业委员会(后简称“数字遗产专委会”)第六次执委会暨2025年第一季度例会在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后简称“实验室”)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数字遗产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大势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后简称“大势智慧”)董事长黄先锋主持,
会议邀请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王晓光教授,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郑威教授,文化遗产智能计算文科实验室徐雷副教授,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张帆副教授共同参会。专委会主任委员贺艳,副主任委员黄先锋、夏生平、陆卫,全体新晋委员,专委会秘书处秘书长马英华、副秘书长蒋璐,以及相关领域专家出席会议;部分委员以线上方式参与会议。
会议首先由王晓光教授致辞,对与会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实验室在数字遗产保护领域的丰硕成果。实验室作为教育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始终致力于打破学科壁垒,开展文化遗产数智活化利用前沿研究。他表示,期待与专委会协同创新、深化合作,以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保护,系统性挖掘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推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专委会主任委员贺艳对武汉大学的精心筹备和支持表示感谢,并强调此次会议将进一步凝聚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领域的核心共识。她指出,专委会作为联络国际与国内的联盟组织,将持续发挥桥梁作用,促进国内外、跨学科的交流与互动,整合多方资源,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工作的专业化和国际化发展,持续提升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国际影响力,让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更好地惠及公众。
紧接着,马英华秘书长对专委会的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汇报,系统介绍了专委会的组织架构及2025年第一季度的工作成果,详细说明了专委会的国际国内支持情况、整体组织机构的运行现状,以及相关论坛、活动等工作的进展情况,并重点总结了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案例和跨学科合作的实践经验。
在热烈的氛围中,数字遗产专委会主任委员贺艳,副主任委员黄先锋等为第二批新委员颁发证书。新晋委员的加入,为专委会注入了新的科研力量。委员们的多元背景和专业优势,将为专委会提供更广泛的学术支持,进一步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的跨学科合作与实践应用,为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领域的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提供持续动力。
在2025年度工作计划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围绕“文化遗产智能计算”、“数字技术赋能遗产保护”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明确了年度重点任务,包括CIPA2025首尔论坛、 2025奥地利国际培训等国际交流及产学研平台搭建等,以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为深化理论与实践结合,会议组织了两场专题考察,分别在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文化遗产智能计算文科实验室,委员们现场体验文物数字活化过程,在实验室数字大屏前穿越时空,领略“AI修复箭扣长城”的技术魅力,还通过交互大屏得以与数字化文物“零距离”接触。在现场VR沉浸式体验区,黄先锋教授向委员们展示了云冈石窟数字化成果,让参会委员直观感受数智赋能文化的动人魅力。
随后,众人一同参观了大势智慧与实验室联合部署的无人机全自动机场,就低空三维AI技术应用对文化遗产的赋能作用展开探讨。
作为本次会议支持单位,大势智慧后续将依托实验室与专委会的广阔平台,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整合各方优质资源,持续加大在数字遗产保护研究与实践方面的投入,全力推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台阶,让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绽放全新光彩,助力文明传承的伟大事业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