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内蒙古新闻网新闻中心思享理应如此
●以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赋能文明城市建设,是一场从文化资源挖掘到城市精神塑造、从文化价值转化到城市发展动能提升的变革
●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有助于推动城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促使城市从单纯的地理空间聚合体升华为富有凝聚力的精神情感共同体
●在新征程上进一步推进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需立足“五个转变”的战略路径,这一路径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赋能文明城市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
在全球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来,城市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性资源,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愈发凸显。7月14日至15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确立为推进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并明确指出“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路径。以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赋能文明城市建设,是一场从文化资源挖掘到城市精神塑造、从文化价值转化到城市发展动能提升的变革,对于推进城市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文化软实力是由“城市文化”与“软实力”组合而成的复合型概念。广义的城市文化特指城市在历史发展中所创造并积累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总和;而软实力意指一种通过吸引和感召而非强制手段来实现预期目标的能力。两者结合而成的城市文化软实力概念,是指以城市精神、空间风貌、历史文化遗产、公共文化服务、产业品牌矩阵等为构成要素的城市文化系统,以及所持续形成的文化凝聚力、文化创新力、文化识别力、文化保障力、文化协同力等综合性的文化影响力。这种影响力的作用机制体现为:对内通过文化认同激发市民创造力和参与热情,形成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对外借助文化符号的传播塑造独特的城市品牌和良好的城市形象,吸引外部人才、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积聚,最终汇聚多元力量共同服务于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整体目标。
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具有鲜明的内在逻辑。一方面,提升是铸魂与塑形相统一的过程。铸魂是凝练与传承城市在源远流长的历史演进中积淀而成的,体现共同的价值取向、文化底蕴、行为准则的城市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塑形则是通过物质空间形态建构、公共文化服务优化、产业品牌矩阵培育等实践路径,将抽象的城市精神转化为可感知与可传播的具象化表达,二者构成形神兼备的互动关系,城市精神为空间形态注入文化灵魂,空间建设为精神传承提供物质载体。另一方面,提升是阶段性与长期性相统一的过程。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内涵随历史阶段任务的转变而动态演进,在城镇化加速期侧重于文化设施普惠化,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则强调文化创新与国际传播,由此决定了其提升需分阶段设定目标、配置资源。同时,由于传承发展城市文化、培育滋养城市文明的核心目标在于提升市民的文明程度,进而推动人的现代化,这一过程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无法依靠短期政策发力实现,需要以久久为功的韧劲持续投入,实现阶段性突破与长期积淀的良性互动。
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文明城市建设具有高度契合性。文明城市作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较高程度、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升、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城市之指称。文明城市建设旨在通过系统治理实现城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同共进。而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是以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为主要生产资料,以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为载体,以增强城市文化影响力与认同感为追求的实践活动。两者在目标导向上高度统一,均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在实践路径上相互交织,文明城市建设为文化软实力提升提供物质基础与营造良好文化环境,文化软实力提升则为文明城市建设注入精神动力。
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当前城市化进程中之所以会出现千城一面、万楼一貌的现象,原因在于部分城市把经济增长视为城市发展的首要目的,将提升城市硬实力等同于城市发展的全部内涵,忽视了文化在城市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深度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底蕴,传承与创新地域特色文化,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有助于推动城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促使城市从单纯的地理空间聚合体升华为富有凝聚力的精神情感共同体,最终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文明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在新征程上进一步推进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需立足“五个转变”的战略路径,即理念转型、方式转变、动力转换、重心转移与方法变革,以此构建以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的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这一战略部署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赋能文明城市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提升城市文化凝聚力。“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深刻阐明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城市工作的价值导向,由此规定了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前进方向。一方面,要精准回应市民精神文化需求。当前文化民生领域仍存在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分布失衡、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与市民多层次需求错配等问题。对此,应当通过深化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驱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升级与提质增效,实现对市民文化需求的精准供给与有效覆盖。另一方面,要充分激发市民主体参与活力。通过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意见征集平台,畅通市民意见反馈渠道,提高城市文化建设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推进社区文化议事会等自治组织的建立与完善,确保市民直接参与城市文化事务的决策、管理与监督。
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提升城市文化创新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发展要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从“摊大饼”式的外延扩展向集约高效的内涵式发展转变。其一,需以城市特色文化为核心锚点,以突出比较优势、强化差异互补、推动错位竞合为导向,科学规划城市文化空间布局,进而提升城市文化发展的整体质量与增长效能,形成差异化协同发展格局。其二,基于城市总体文化定位与发展目标,对城市重点文化景观实施专项设计,通过推动文化景观与公共服务、商业消费、生态休闲等功能的有机融合,从而在有限空间内实现文化价值的多维释放。
更加注重特色发展,提升城市文化识别力。作为城市独特文化基因与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历史文化遗存不仅是增强市民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的重要纽带,更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文化资本。推进城市文化建设,既要避免大拆大建和不当整治导致的老城区风貌消逝与文脉断裂,也要警惕脱离当代生活语境、简单机械的仿古、复古倾向,防止文化遗产沦为缺乏活力的文化标本。因此,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要将城市在漫长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独特历史文脉、地域人文精神和自然地理禀赋视为塑造城市文化个性的战略性资源,科学修缮历史建筑,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积极探索适应现代需求的活化利用模式,使之融入当代生活。
更加注重治理投入,提升城市文化保障力。伴随数字智能技术的深度发展及其对文化生产传播模式的深度重塑,城市文化建设在新征程上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要以制度建设为基本保障,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和城市风貌管理制度。在明确保护范围与重点保护对象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和具有针对性的城市风貌管控措施,同时推进动态评估工作,依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保护和管理策略。与此同时,还要以科技赋能为动力引擎,深入推进科技与城市文化治理的融合创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打造智能化文化治理平台,赋能文化政策模拟推演、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匹配、文化遗产风险预警、文化市场动态监管等场景,进而全面提升信息化条件下城市文化治理效能。
更加注重统筹协调,提升城市文化协同力。作为一项涉及多维主体、多重要素的复杂系统工程,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须以统筹协调的方法论为指引。在实施主体层面,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协同治理格局,尤其要发挥城市文化建设主管部门的枢纽作用,强化其在跨部门协作中的统筹、协调、指导、督促的作用,有效整合行政资源、市场力量与社会活力,充分激发各参与方在文明城市建设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实施内容来看,要从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多方面加强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以此实现城市文化空间的合理布局、文化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作者:胡海鹏系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