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合肥工业大学“锦绣智联”非遗数字赋能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贵州苗族聚居区,围绕“苗韵振兴”主题,开展了一系列聚焦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的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先后走进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与郎德苗寨,通过实地调研、深度访谈与科技赋能,系统探索苗族银饰、苗绣、蜡染等传统技艺的当代价值与数字化传播新路径。
7月20日,团队首站抵达雷山县。在雷山苗族银饰刺绣博物馆,成员们通过纪录片和丰富展品,初步建立起对苗绣与银饰文化深厚历史的整体认知。随后,团队拜访了国家级非遗银饰传承人杨光宾,就银饰技艺的传承挑战与创新方向展开深入交流。在苗绣传承人任永敏的工作室,同学们不仅欣赏到融合传统与现代审美的精美绣品,更亲手体验苗绣基础针法,切身感受到这项技艺的严谨与精湛。
在猫猫河村任永敏苗绣工作室,绣娘指尖细微的声响划破了午后的宁静。她向队员展示一枚蝴蝶纹胸针:“单是这对翅膀,就要绣三天。”队员们亲手拈针引线后才明白何为“指尖的重量”——一种无法被机器复刻的时间厚度与生命温度。工作室里,一批发往法国的订单格外醒目,来自黔东南的苗绣手帕正跨越山海,让这门古老技艺在异国绽放光彩。
7月21日,团队转赴西江千户苗寨,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蜡染技艺。在传承人李文芳的工作坊中,队员们观摩了从点蜡、浸染到脱蜡的全过程,并亲手尝试创作。李老师分享了她对蜡染深厚的感情与传承忧虑,指出纯手工蜡染因周期长、成本高而面临的市场困境,引发了团队对非遗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深刻思考。
7月22日,实践行程迎来高潮。团队抵达有670余年历史的郎德苗寨,沉浸式体验了苗族迎宾礼“十二道拦门酒”和寨心铜鼓坪上全村参与的歌舞展演,深切感受到苗族文化强烈的原生性与社区凝聚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团队成功落地了自主研发的“NFC数字化导览”项目。他们在寨内多个关键点位布设NFC电子标识,游客只需用手机轻轻一碰,即可快速获取包含非遗技艺介绍、传承人故事和文化背景的数字化内容。这一创新举措突破了传统扫码模式,以“无感触碰”的便捷性极大提升了文化体验,获得了当地管理方的积极评价。
此次实践之行,不仅标志着团队从文化调研者向解决方案提供者的转变,更验证了科技手段在降低文化传播门槛、增强传统村落吸引力方面的巨大潜力。合工大“锦绣智联”团队立体感知了苗族非遗的文化生态与当代困境。他们认识到,非遗保护既需坚守传统工艺的本真性,也需借助数字化工具创新传播方式、拓展应用场景,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持久活力。团队表示,将继续探索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可复制方案,为“苗韵振兴”乃至全国的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事业贡献青春智慧。(张珑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