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来到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中心,一块巨大的屏幕映入眼帘,数据如流,纤毫毕现。这就是“数智运河——大运河(杭州段)世界文化遗产数智管理系统”,已成古老运河的现代“科技铠甲”。
绵延千里的大运河流经8个省市,涉及管理部门众多,仅杭州市级层面就涉及6个城区、十余个市级部门。“数据统合”是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需要跨越的最大难关之一。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中心副主任沈莺告诉记者,加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的时代要求,推动“数智运河”应运而生。
通过搭建多跨协同大数据平台,“数智运河”实现了与杭州市交通局、市生态环境局等7个部门12类数据的实时共享,按需运用到不同业务系统,打破区域与部门间条块分割的管理壁垒、信息壁垒,达到“一个平台管运河”的目的。
“一个平台管运河”为基层实现减负。杭州市拱墅区文广旅体局文保科工作人员郑雨告诉记者,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巡查人员可以立即通过“数智运河”配套的浙政钉“掌上运河”移动端,将时间、地点、事件概况及照片等录入平台,并以任务单形式派发给相关责任单位联系人,“一通操作就像发朋友圈一样简单”,快速完成调查、认定、处罚等相关工作。所有处置的相关材料也会在第一时间上传系统,便于后续的跟进处置。
记者了解到,杭州市区两级直接从事现场巡查的人员总数仅有十余人,在“数智运河”“掌上运河”的助力下,他们在半年内记录了大运河巡查实况1000多条,真正实现了大运河的精细化管理。
无论是突如其来的灾害性天气,还是节假日的人流高峰,“数智运河”都能迅速识别,及时发出预警,确保应急处置的高效联动。“我们巡查桥西历史文化街区时发现,中心集施茶材会公所建筑墙体出现裂隙,于是通过‘数智运河’的外部协作功能发送处置单,产权单位及时查收处置并迅速进行落实。”中心遗产监测部副部长胡朝乔说。
与此同时,“数智运河”建立起一个丰富的大运河(杭州段)监测数据库。通过将最新检测数据与历年数据比对,如同大运河历年“体检报告”,工作人员能够快速对遗产点文物本体的风化、沉降、裂隙等病害以及水质波动问题进行“精准把脉”。“只要动动鼠标,就能调取数据并作可视化呈现。”沈莺说。
“精准把脉”也得益于数据的精准,能够在“数智运河”平台中构建一条“孪生运河”。数据采集人员在运河边架起一台台精准测量设备,通过倾斜摄影测量、大场景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将拱宸桥、桥西历史文化街区、西兴过塘行码头等遗产点的三维场景与监测数据相结合。“通过监测和数据转化,我们在‘数智运河’平台上实现文物本体的数字孪生,让监测数据‘活起来、会说话’。”为“数智运河”提供技术支持的企业产品经理赵贝说。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4)0000004